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职场纵横

徐镜人:“板蓝根大王”的传奇一生

[来源:网络][日期:2021年07月29日][点击量:1606] 【 【打印】

新闻摘要:半个世纪以来,徐镜人专注医药工业,不兼并、不负债、不上市,完全自力更生,将扬子江药业集团打造成了中国最大最强医药集团之一。

7月11日,据多家媒体消息,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于7月10日,在新疆出差途中因病不幸离世,享年77岁。不过截至本刊发稿时,扬子江药业官方渠道尚未发布徐镜人离世的相关消息,也未回应媒体的求证。

徐镜人是中国知名企业家,曾先后获得“全国劳动模范”“江苏省优秀创业企业家”“泰州市突出贡献人物”等荣誉称号,并光荣当选第十届、第十一届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。作为中国医药行业佼佼者——扬子江药业集团的缔造人,徐镜人是中国医药行业的标杆人物。回顾徐镜人传奇坎坷的一生,可以说的故事有太多太多。



“板蓝根大王”

徐镜人曾是一名军人,1966年从部队退役后,他决定进入医药行业,揣着募集而来的几千块钱,在泰兴县口岸仪表厂创办了一个小作坊式的制药车间,这也就是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前身。

这家制药厂于1971年诞生之时,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,厂里只有六间平房、几口大缸、几台简易的设备和数名工人。“缺钱、缺人、缺技术、缺设备。”在老职工鞠明生的回忆中,当时没有国家拨款,也没有银行贷款。在这样极度困难的情况下,徐镜人硬是铆着一股不服输的闯劲,身兼数职,自己既当厂长,又当泥瓦工、建筑工、搬运工。带着老职工东拼西凑,他还跑到河南安阳第二制药厂学习制药工艺,带回生产菌种。也正是这样,徐镜人的小小制药厂初具规模。

1981年,“国务院国发179号”文件规定,“严禁乡镇一级开办制药厂”,一个县只能保留一个药厂,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药厂须关停,制药厂面临关厂的危机。所幸彼时厂里生产的板蓝根冲剂已小有名气,在徐镜人的坚持和协调下,制药厂改为县办,名为“泰兴药厂口岸车间”,化险为夷。这次改变既是面对危机的权宜之策,也为制药厂迈向新一步打下基石。

很快,作为一家制药厂,扬子江迎来了又一次机遇。

1988年上海爆发严重乙肝,近30万人确诊。也就是在这时,民间开始流传“板蓝根”可以防治甲肝、甚至治疗乙肝的说法,徐镜人因此接到一笔400万包板蓝根的大订单。虽然那时的工厂一个月仅能产出5万包板蓝根,但是他“赌”了一把,接下了这笔生意,加班加点搞生产,最终按时向订货方交出了385万包板蓝根,虽然没有达到约定的数字,但差距并不大。这笔订单让徐镜人收获了“板蓝根大王”的称号,也让扬子江这个默默无闻的小药厂初露锋芒。

蓄之愈久,其发必速。从1971年创办到1988年,历时17年,扬子江复合增长率达50.19%;从1981年到1988年,产值和利税连续八年翻八番。在成立和发展的第一个17年里,扬子江药业如一只蛰伏的鹰,为自己未来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

拜寻良方

1990年至1992年,徐镜人短暂地离开了扬子江制药厂两年,这两年企业形势急转直下,三年之内扭盈为亏,亏损两百万,欠下了二十多亿。深思熟虑之后,徐镜人决定坚持做好中药。他认为中国医药的创新要融入世界医药大家庭主要靠中药,但西药也不能不搞。西方人的世界是西药的市场,要让中药验方打出去很难。中药是老祖宗的方子,在中国内地、香港及东南亚地区都有市场。

徐镜人拜访的第一位名医是“中医泰斗”董建华。董建华在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中积累了一个治疗胃病的处方——“胃苏饮”。为了拿到这个处方,徐镜人数次北上,终于打动了董建华。

同时,扬子江的年销售额以一个亿的速度上升,胃苏颗粒一项的销售额就已超过数十亿。

2004年,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正式更名为“扬子江药业集团”,集团母公司“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”变更为“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”。2006年时扬子江药业就有员工5000多人,其中一半是销售人员,这样的比例在全国制药企业中实不多见。

营销无定法,在用人上有人信奉“外来的和尚会念经”,也有人信奉“打虎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”,在业内,扬子江药业用人的独具特色早已名声在外,据说其业务员几乎全是当地(泰州)人,产品销售也全部由自己的业务员去做。

在泰州,一个扬子江的业务员开拓市场,往往是全家齐上阵。甚至有人分析认为,徐镜人的这种用人“牌风”正是令扬子江药业在国内医药市场所向披靡的重要因素。而在营销策略上,扬子江药业主要以大中城市二级以下医院为目标,因为这是一个被相对忽视的市场。



质量就是生命

2010年10月12日,扬子江的固体制剂生产车间顺利通过欧盟GMP认证。

GMP是国际制药工业质量生产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。上世纪90年代初,对于大部分中国制药工业来说,这还是一个新名词。要拿到这一证书,几乎要对企业的软硬件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,耗时长、成本高。彼时诸多企业还在观望,徐镜人就已经做出决策:投入3亿元技术改造资金,按GMP要求,将扬子江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中药生产基地。2008年8月,集团正式启动欧盟GMP认证,两年后,固体制剂车间一次性通过欧盟GMP检查官的现场GMP检查,拿到进军欧盟市场的通行证。

2012年,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的80万粒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正式发往德国。这也意味着,以原创药为主、对药品准入向来苛刻的欧盟市场,终于被扬子江撬动了大门。

质量是撬动海外大门的钥匙,也是本土发展的保障。从建厂起,徐镜人就特别舍得在质量管控上投资。他曾在1989年斥资40多万购进了日本岛津的高效液相仪,在当时属于巨额投资。有人不解,但徐镜人认为,质量不能马虎,必须用最好的仪器检测。2012年,国内爆发“毒胶囊”事件,多家医药企业被卷入,而扬子江药业丝毫未受波及,因为其早在2010年就购入了检测物料重金属含量的相关设备,对胶囊的铬含量进行控制。

在扬子江,徐镜人有一系列关于质量的文化标语,广为人知的有:“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我们打倒,唯有质量”“为父母制药,为亲人制药”等。他说自己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中国消费者在国外抢购马桶盖、电饭煲的新闻,这说明供给侧出了问题,没法向老百姓提供质量好、品质好、价格低的产品。而扬子江要做的,就是保证产品质量,保证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这个最大的民生。

2017年,扬子江药业在工信部公布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上再度排名第1位;蝉联全国医药行业质量管理QC成果评比13连冠,斩获6项国际QC金奖;跻身“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百千万排行榜”,入选新华社“民族品牌传播工程”。



红色基因

扬子江药业集团的东方红广场上,矗立着一尊12.26米高的毛泽东铜像。据企业官网报道,2006年7月1日铜像落成时,徐镜人邀请到毛泽东的女儿李敏、外孙女孔令梅,一起为铜像揭幕。除铜像外,广场两侧还有16块石碑,刻着毛泽东的诗词手迹;而铜像两侧对称的建筑,则是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”和“开国大典”两个展厅。而在厂史展览馆中,则挂有巨幅的毛泽东画像。

徐镜人在铜像落成仪式上发表讲话称,扬子江人对主席的最好纪念,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,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。他还多次在企业会议中提出:扬子江药业的理念、经营战略和企业文化的核心均来自毛泽东思想。

徐镜人经常援引毛泽东语录,如要求员工经常开展“批评与自我批评”,有报道称,每年年终的干部述职大会上,从副总到部门主管,基本都不谈成绩,只谈不足。

他的红色情结体现在企业管理运作的方方面面。每一个进入公司的新人,都要先参加军训;每逢“七一”,集团都要组织革命歌曲的合唱比赛;“八一”前夕,则要举办军事队列会操比赛,用革命精神来振奋公司士气。“毛情结”的另一体现,是对“支部建在连上”这一建党建军原则的大力推行。自1995年集团党委成立起,徐镜人就要求“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”。扬子江药业目前共有6个党总支、28个党支部、近100个党小组,覆盖了所有子公司、省级销售公司和100多个车间班组。

而在提拔任免中,是否是党员,也成为重要考核标准之一。因此,在扬子江入党并非易事,有许多人因名额有限,当了四五年积极分子也未能入党。2010年,徐镜人的儿子、集团副董事长徐浩宇主动申请入党,但也未进入当年的预备党员名单。据说是因为徐镜人表示,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就降低标准,因而又增加了一年的考察期。



走向何方?

回溯扬子江药业的发展历史,带有强烈的“徐镜人”色彩,即使已经到70岁的年龄,其一直未宣布接班人,而是选择继续亲力亲为。

不过,其子徐浩宇在扬子江药业担任副董事长职务,但很少接受媒体采访,有业内人士评价其与父亲徐镜人一样属于“少说多做”的类型。

有媒体曾在2012年做过一个专访,徐浩宇在评价父亲的“不搞兼并联合、不盲目上市、不搞自己不熟悉的产业”的战略时称:“那是因为他从前吃了点儿亏,现在年纪又大了,更不愿意跟别人搅合在一起了。”

上述报道提到,徐浩宇认为:“对于小型企业而言,最好的发展机遇已经过去了,现在比的是实力、思维、资本。对于资本市场,小型企业一定要尽快进入。”徐浩宇还提到:“扬子江坚持做药,不跨任何一个行业。不过,真正要想把医药产业做强做大,我认为可以在健康领域发展,做药、做机械、做健康保健品,这都可以,但不能脱离这个轨道。”

由此可以看出,徐浩宇与徐镜人观念略有不同,徐镜人之后,是否由徐浩宇接棒,扬子江药业又将走向何方,都是留给扬子江药业的问题。

编辑:彭洋

(整理自新苏商、华商韬略、财经无忌、澎湃新闻,有删改)

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﹑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重庆职业经理人协会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。
指导单位: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 主管单位: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主办:重庆职业经理人协会 渝ICP备14005088号
重庆职业经理人协会信息平台 版权所有

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543号